Test

本页全部内容仅为测试文本


选择性缄默症
选择性缄默症(Selective mutism)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情绪障碍,患者有正常说话的能力,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口。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。患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和成人能正常说话和理解语言,但在某些社交场合却无法说话。他们其他的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。但是症状的程度与保持时间显然与害羞相异,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,在家中却能自由说话,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会令小孩静默,不过如果小孩在跟朋友语音聊天的话他可能不会那么安静。语言治疗师会在医院或诊所诊治选择性缄默症,而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情绪障碍的症状。
选择性缄默症常会误诊为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候群,尤其是当患者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的情况下,从而可能使患者接受错误的治疗方法。此症原先的英文名为elective mutism,凸显出对此症的普遍误解,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: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,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,即使想说话,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。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,1994年,其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,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。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。由于公众极大部分不知道此症,因此很多个案并未发现。按有纪录的个案统计,发病率为1比1000。但在《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》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,发生比例则高至7比1000。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此症的病因,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,女性比男性患者多。

症状
选择性缄默症是在特定情境下会说不出口的现象。
通常特征有:
●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(例如在学校),持续无法说话,即使在其他场合能够说话。
●此种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、人际沟通。
●此种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(不仅限于上学的第一个月)。
●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因为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使用不了解或不习惯。
●此种状况不适合归为某些沟通障碍解释(例如口吃),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、精神分裂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。
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,可能会被误认为无礼:
●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。
●常常不笑,表情空白。
●举止僵硬不自然。
●对通常需要说话的场合,感到特别难以应付。例如学校点名、打招呼、道谢和道别。
●比别人更易忧虑。
●会以戴口罩来掩饰自己心里的缺陷。
●对噪音和人群更敏感。
●感到难以谈论自己和表达感受。
而在积极的方面,很多患者呈现出:
●智力和认知高于常人、好奇。
●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敏感。
●有很好的集中力。
●善于辨别是非,有正义感。

治疗
与一般大众看法相反,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,故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。否则,症况只会自我加剧,且患者会被视为不说话的人,这令他们更难开口。这时转换环境(如转校)到他人不知道其症状的地方,或许能有帮助。而学校方面,亦应尽可能对学生采取调适措施,例如:容许学生在需要开口说话或歌唱的评估作免考安排。
在患者处于青少年时期时治疗有可能会更困难。
强迫患者说话不会有效,且通常只会令焦虑更强烈,从而加深症状。他人常常把这表现当作出于自愿及控制性的,因为这时患者会断绝一切沟通和肢体语言,而被视为无礼。
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本身,像年龄及其他因素。通常对较年幼的患者用刺激渐消法。
一些学者认为,处方非常少量的焦虑药物可能有效,分量增多反会令症况更差。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精神科药物无论分量多少,其副作用都将会危害任何患者,效果远远大于短暂的帮助,因此他们更主张从行为和心理方面进行治疗。
刺激渐消法
患者被带到受控的环境中,与一个他感到舒服可以对话的人一起。经由数个步骤把另一个人带进去。
这些步骤常分开不同阶段完成,把另一个人带到患者说话的圈子中,称为渗入法。首先带进去的人,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。
脱敏疗法
先让患者以间接方法沟通,为下一步作心理预备。这些间接方法包括电话、录音讲话、电邮、网络聊天,直到他们能更直接地沟通。

除非特别注明,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: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